姓 名: 王彦
电 话:15548360613
邮 箱:wangyan@imnu.edu.cn
通讯地址: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一、个人简介
王彦,男,1985年7月生,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能粒子物理,特别是对撞机下的粒子物理现象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微扰QCD高精度理论计算,新物理的寻找,以及新的精确测量方法的研究。参与国际直线对撞机研究组以及中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组的科研工作。目前在物理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篇,有9篇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 等中国科学院 SCI 一区期刊上。 发表的论文被高水平杂志他引200余次。多次在高能粒子物理相关国际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次启动项目1项。主要承担《量子场论》,《计算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教育经历
2004-200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本科。
2009-2015 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硕博连读,主要研究LHC上矢量玻色子以及希格斯玻色子现象学。
三、工作经历
2015-2019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组博士后,主要研究轻子对撞机上希格斯玻色子。
2017-2019 德国电子回旋加速中心(DESY)未来直线对撞机研究组(FLC)博士后,主要负责未来国际直线加速器(ILC)上新标量粒子的寻找的科研项目以及未来对撞机的硬件设计、分析等工作。
四、教学情况
主要承担《量子场论》,《计算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五、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能粒子物理,特别是对撞机下的粒子物理现象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微扰QCD高精度理论计算,新物理的寻找,以及新的精确测量方法的研究。
六、科研项目
2019年度自治区本级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科研启动支持经费专项,2020-11至2022年-11, 10万元, 进行中,主持。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基金,2020BS01013,对撞机上使用深度神经网络从喷注中提取新观测量的研究, 2020-01 至 2022-12, 5万元, 进行中, 主持。
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校内基金,2019YJRC001,Higgs玻色子及相关新物理的研究, 2019.09 至2024.09, 50万元,进行中,主持。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员会,第60批面上资助二等,2016M601134,SM过程的NNLO QCD效应及未来对撞机上Higgs物理的研究, 2016-12 至 2019-09, 5万元, 已结题, 主持。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交流项目2016,2017科技批字0706号,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寻找新标量粒子物理分析的合作研究,2017-04 至 2019-03, 30万元, 已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11375013,对撞机物理和量子色动力学若干前沿问题的研究,2014-01-01 - 2017-12-01,72万元, 已结题, 参加。
研究成果(论文,专著,专利,其他)
一作或通讯作者 |
|
|
|
Improving the measurement of the Higgs boson-gluon coupling u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t e^+e^-e+e− colliders |
2019.12 |
通讯作者 |
Phys.Rev.D 100 (2019) 11, 116013
|
Diphoton and dark matter from cascade decay
|
2016.9 |
通讯作者 |
Phys. Rev. D94, 055025 (2016),
|
Resummation Prediction on W±Z and ZZ with a Jet Veto at the LHC
|
2016.3 |
第一作者 |
Phys. Rev. D93, 094020 (2016)
|
Threshold Resummation for W±Z and ZZ Pair Production at the LHC
|
2014.7 |
第一作者 |
Phys. Rev. D90, 034008 (2014),
|
Transverse-Momentum Resummation for Gauge Boson Pair Production at the Hadron Collider
|
2013.12 |
第一作者 |
Phys. Rev. D, 88, 114017 (2013),
|
Constraints on flavor-changing neutral-current Htq couplings from the signal of tH associated production with QCD next-to-leading order accuracy at the LHC
|
2012.7 |
第一作者 |
Phys. Rev. D 86, 094014 (2012)
|